民生無小事,只有下沉到基層,才能親身體會到群眾的實際困難、找到解決方案。今年以來,江城區安排區、鎮(街道)兩級副科級以上干部和后備干部每周二晚上到村(社區)開展“鼉城夜訪”行動,采取現場接待、當面溝通、入戶走訪等方式,對群眾反映突出的問題做到現場“問診”、集中“會診”、深入“復診”,把鎮(街)建設成全區矛盾糾紛化解的最終地,推動基層黨建、“百千萬工程”、鄉村振興、平安建設等各項工作落實落細。
干部深入基層化解群眾困難
“多虧了‘夜訪’黨員干部們的耐心傾聽和持續跟進,我反映的青苗補償問題終于得到了解決。”近日,城東街道隨垌村村民李明四對回訪干部欣慰地說。李明四是一名退役軍人,此前因青苗補償標準問題多次表達訴求,一直未能妥善化解。
今年8月,江城區委常委許開健率隊到隨垌村開展“鼉城夜訪”時,第一次走進李明四家中。面對面交談中,李明四坦誠地反映了補償款未落實的困擾。許開健細致傾聽、認真記錄,并不急于當場“給答案”,而是耐心詢問家庭情況、了解實際困難,現場安排街道和村委會專人跟進,建立臺賬、明確時限,依法依規推動問題解決。
在隨后一個多月的時間里,區、街道、村三級聯動,多次上門溝通核實情況,對照政策核對補償標準,并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加快款項撥付流程。最終,李明四心結漸解,認可解決方案并簽收補償款。
“晚上大家都不趕時間,能夠靜下心來把問題說透、把政策理清。群眾反映的問題哪怕再小,我們也要做到事事有回應、件件有著落。”許開健在回訪時表示。問題解決后,李明四也主動擔任政策宣傳員,幫助向其他村民解釋政策,使“鼉城夜訪”真正成為紓解民困、凝聚民心的重要紐帶。
這正是江城區黨員干部在萬家燈火中開展“鼉城夜訪”行動的生動縮影。許開健表示,江城區把“鼉城夜訪”行動作為學習發展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、踐行“四下基層”、深入推進“百千萬工程”的重要舉措,以“訪前調查準備+訪中會商研究+訪后限期辦結”的工作方式,進一步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,完善黨員干部聯系服務群眾工作機制,為維護社會大局平安和諧提供堅強保障。
夜訪傾聽民意解決群眾關切
今年以來,江城區已累計開展“鼉城夜訪”行動365場,超400名干部參加行動,共走訪群眾1000余人,收集問題和建議144條,化解矛盾糾紛172起,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20件。這些數字的背后,是漁港路燈亮起來、水渠修復工程啟動、村道硬底化建設有序推進等實實在在的變化。
在崗列街道對岸村先鋒碼頭,江城區領導干部通過“鼉城夜訪”行動,和漁民們深入交流,發現有不少地段照明不足,存在安全隱患,并認真聽取了關于環境整治、秩序規范等方面的建議,當場提出了解決方案:“對岸漁港是江城的一張文旅名片,不僅要盡快增設路燈,保障大家的出行安全,也要推進河道清理、村容美化和秩序規范工作,呈現‘水清岸綠’的新面貌。”
同樣暖心的場景也在白沙街道埠頭村上演。近期以來,江城區領導干部與村民們圍坐在老榕樹下說心事、嘮家常的場景,已成為村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。“咱們村的水渠多年失修,下雨就澇,不下雨就旱,還擔心有安全隱患……”村民們紛紛圍繞基礎設施建設、民生保障等話題積極建言獻策。
江城區領導干部認真傾聽,并與當地街道、村委干部研究解決方案,現場回應群眾訴求:“我們聯系有關部門派專家來勘察,爭取納入下次水利維修計劃。”如今干群溝通從偶爾碰面變為定期見面,拉近心理距離的同時,確保民意訴求及時傳遞。
月光下的鼉城,正通過一個個夜晚的暖心對話,編織出一張緊密的干群“連心網”。江城區有關負責人表示,通過“鼉城夜訪”行動,有效化解了基層矛盾糾紛,提高基層防范風險和源頭治理能力,做到“村居事務全知曉、重要事項全參與、投訴建議全接收、民生服務全覆蓋”,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。
“夜訪行動要常態化開展,讓上訪變下訪、處突變預防、應急變常態。”該負責人說,下一步將優化協同機制,形成“收集-分流-督辦-反饋”閉環管理,提升辦理效率。創新宣傳方式,擴大群眾參與覆蓋面,并持續強化督導檢查,對疑難問題組建工作專班,“一案一策”制定化解方案,將“鼉城夜訪”打造為密切黨群干群關系、有效化解基層矛盾、促進區域和諧穩定的堅固橋梁。
關于我們
|
網站幫助
|
網站地圖
|
隱私申明
|
主辦單位: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: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:4417000019 備案序號:粵ICP備16010311號-3 網站報障:0662-3367662
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